作為2009年的“出境——廣深港澳當代藝術展”的續篇,3月27日,“蝴蝶效應——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展在何香凝美術館拉開帷幕。此次交流計劃以深圳為地理依託,集合了來自大陸和港、澳、臺兩岸四地的17位藝術家進行交流、創作,藝術家和策展人在展覽主題框架下進行不斷的研討、溝通,並將交流過程中的個人思考以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希望藉以提示出兩岸四地文化藝術的特殊性和共同的文化認同。
“蝴蝶效應”這一名詞是由氣象學家洛倫茲(Lorenz)于1963年提出的。其大意為: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一場龍捲風。這一氣象學理論指出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借助這一概念的比喻與象徵在於:兩岸四地的異質同構,都以各自的方式繼承和延伸著中國文化的內涵或進行中國文化現代性的進程,在這一共同的現實系統中,四地文化藝術相互依存的互文性正可視為藝術上的“蝴蝶效應”現象。此外,兩岸四地各自的歷史背景和特殊的地理環境,構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態,形成了兩岸四地藝術家在生存、認知、創作上的差異,提供了可供藝術家和策展人進行思考和討論的話題。因此,此次展覽是在共同探討交流後,由兩岸四地藝術家利用多種媒介進行視覺轉換,假以“蝴蝶效應”的機制與寓意,將海峽兩岸的歷史、現實,個人的成長歷程、記憶與對未來的期待聯繫起來,提示出社會變化對於個人生活、藝術創作的影響,對“擁有過去的未來”進行藝術上的相互表達,以尋求在當代文化上的認同與共識的可能性。
參加本次交流計劃的藝術家共17位,包括大陸的黑一烊、黃揚、計文于、蔣鵬奕、馬秋莎、邢丹文、楊心廣、朱衛兵;香港的林嵐、周俊輝;澳門的郭恬熙、José Drummond、朱焯信;臺灣的陳敬元、吳達坤、吳季璁、姚瑞中。展覽將展出裝置、影像、行為藝術等多媒介作品共18件。
何香凝美術館在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的大力支援下,希望通過進行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與展覽的方式,加強兩岸四地的不斷聯繫,並將成為何香凝美術館的一項長期持續的展示項目。而此次“蝴蝶效應”展覽可以視為該項交流計劃承前啟後的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