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鵲枇杷圖-片-佚名-宋-絹本
“這張畫的氣息不對,不像宋代之作。”
“線條筆力太弱,不是身體的原因,是功力不夠。”
“這個款題錯了嘛,‘家’字不會這樣寫。”
面對這一連串的質疑聲,大家可能以為這不過是鑒寶類的電視節目。其實不然,此乃7月22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盛大開幕的以中國美術史著作《歷代名畫記》為題旨的歷代書畫精品館藏展現場,一些當代中國畫大家以及美術界前輩們正在對展覽主辦方精心策劃的“秘畫”部分進行津津有味的討論。
這次展覽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新館建成後對館藏作品的第一次精選展示,所有作品在策展人的策劃下按照史著《歷代名畫記》的成書結構分類呈現。然而,展覽取名為“歷代名畫記”的用意又何止於此?“古代書畫”素來就因真偽問題而紛爭不斷,央美美術館的此次大膽展出不得不讓世人感嘆其魄力和膽量。
公開接受評判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自上世紀60年代起至今已有1.3萬餘件藏品,涉及古今,兼顧中西,包括美術界的各個領域。這次展覽主辦方精選了近200件藏品作為珍貴館藏第一次系統面世。策展人表示,展覽借用唐代美術史家張彥遠的著作《歷代名畫記》之名稱,意指這批作品的時代連貫性和法書名畫之珍貴性;另外,他們也擬借用《歷代名畫記》對畫科的分類方式,將展覽分為六個相對獨立的專題即:人物、鬼神、山水、花鳥、婦女和秘畫。
“秘畫”,意指年代和作者歸屬具爭議性作品。此次主辦方特別策劃“秘畫”部分,展出如傳為南宋趙伯駒的《長江萬里圖》,傳為明仇英的《百美圖》等作品,旨在喚起觀眾參與,提供對作品真偽進行進一步討論的空間。主辦方告訴記者,他們相信這些歷代珍貴作品的展示不僅可使大眾對中國古代繪畫有更深的體認,更可為中國古代繪畫史的研究以及當代中國畫的創作提供可資借鑒的佐證。
在爭議中成長
“這張八大山人的作品肯定不對嘛?荷花桿兒畫得有問題,款也不對。”著名國畫家張立辰,看著被“假定”為八大山人的作品如是説。“這個竹子的墨有點死,不豐富,這塊兒筆的出處不明確”張立辰對八大山人畫作旁一張被“認定”為鄭板橋的竹石圖也提出了質疑,而一邊的著名油畫家靳尚誼連連點頭贊同張的看法。這批中央美術學院的國畫藏品跟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用靳尚誼的話説,“建這個新美術館跟這批藏畫有直接關係。”雖然靳尚誼學的是古典油畫,但憑藉其豐富的閱歷和對世界各地美術館藏精品的品讀,他覺得這次展出的“秘畫”部分作品大多係偽作。“一看這面貌就知道不是宋代的。”他指著一張《巨然像》無奈地説。
“主要還是看氣息,沒有古意,不少作品很匠氣。”著名國畫家唐勇力對其中一部分作品也是連連搖頭,表示年代不對。
針對“秘畫”部分的熱議成為該展最吸人眼球的部分。平時看的展覽不少,但能讓這些老先生這麼仔細,並如此興致勃勃地去爭論的展覽還真是鳳毛麟角。當然,現在他們更多是在情不自禁地進行“打假”。
不僅因為這些作品動輒就被斷代為宋、元佳作,甚至有一張傳為唐代所作(如果果真如此,那可是國寶)。更重要的是這些收藏與我們可見的故宮收藏體系迥然不同,作品大部分是佚名,即使是名家作品也不曾出現在現存可查的著錄中。喜歡收藏的人都知道,高古(宋元)繪畫由於存世量稀少,即使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凡出身明確,其價值就會不菲。但中國書畫的鑒定歷來爭論最多,名家名作亦難斷真偽,更不要説民間流傳的佚名作品,其斷代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問題。本季春拍中國嘉德的宋人(舊題:蕭照)《瑞應圖》在拍前不也有爭議嗎?然而,依然讓藏家趨之若鶩,最後以5824萬元成交。
真亦假來假亦真
説到這,觀者可能有點糊塗了,這一張張來頭不小的宋元作品難道全是假的,主辦方在忽悠參觀者嗎?
想必也不是,在這些“偽作”中有一張被斷為宋代的花鳥小品就迎得了不少人的關注。幾位老先生也是一致覺得這張畫雖然殘破但氣息清新,筆墨飽滿,一入眼古意就撲面襲來。想來能看到一張宋畫,能和一千年前的古人墨寶這麼近距離地接觸實屬不易。
其實,書畫內行大都知道國內藝術機構收藏的書畫還是以明清為主,中央美院概莫能外。展覽中袁江《通景山水》無論從佈局到筆墨都堪稱秒絕,可謂是這次展覽抑或説是中央美術學院藏品中最為重量級的一件。從體量和畫功來看,在國外的收藏機構中也甚為罕見。
到此,讓大家回頭來看看這個展覽的名字“歷代名畫記”,它是當代藝術家徐冰用他標誌性的新英文書法寫就的。策展人之一的尹吉男一句笑言,這是他與唐人張彥遠的一次合作,同時也道破了這個展覽的玄機:用古人的書史結構展示今人的古畫收藏,用今人的眼光評判古人的作品。聽聽那些老先生的“打假”之語,看看展覽空白處類似“觀畫之宜,在乎詳審”的古人話語,還有不遠處傳來的古箏演奏的流水之聲,頓感恍如隔世,頗有與古人對話之意。
此時展覽中因作品太多而略顯擁擠,因設施不完備而導致手卷無法展出等都不再是問題,縈繞在我們面前的或許只有“這張畫是宋代的嗎?”
一場由今人多年集藏的“歷代名畫記”別具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