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蘇丁肖像展:侍從、廚師、旅店侍者”(Soutine’s Portraits: Cooks, Waiters& Bellboys)于2017年10月19日在英國倫敦科陶德畫廊(The Courtauld Gallery)開幕。該展覽將展出至次年1月21日。本次展覽展出了白俄羅斯畫家柴姆?蘇丁(Chaim Soutine)關於20世紀20年代法國餐館、酒店工作人員的系列肖像畫作品。冷漠殘酷的人性透過畫中各色的制服在紙面滲透了出來。
活生生的行屍走肉:《屠夫》(Butcher Boy),約1919-1920,柴姆?蘇丁,圖片:Courtauld Gallery, Simon Capstick-Dale (New York)
畫中的小屠夫全身通紅,就像一個剛結(jié)束犯罪行為、沾染了渾身血跡的殺手一般。他黑漆漆的瞳孔中折射出一絲矛盾和恐慌。其中一隻眼睛像是一坨混雜了粉色、紅色和白色的塊狀物一般貼在臉上,顯得十分的不和諧。他的工作服也仿佛被血色條紋浸透。在他的身後是漫天的紅色,恍如一片血海。這是一個用“血肉”鑄成的人,一具“活生生”的行屍走肉。
柴姆?蘇丁的這幅“肉身怪物”肖像畫約1919-1920年創(chuàng)作于法國巴黎。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緣故,法國當時的藝術(shù)界十分萎靡。蘇丁的這幅《屠夫》作品也難免沾染有戰(zhàn)爭的色彩。畫上的男子也許正是剛從殘酷的戰(zhàn)場前線歸來。這從某些方面體現(xiàn)出了戰(zhàn)爭給予當時人民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和影響。然而對於藝術(shù)界而言,蘇丁這種直率的表現(xiàn)手法倣若天賜,給當時的藝術(shù)界注入了渴望已久的新鮮血液。也正是因為如此,蘇丁的藝術(shù)作品廣受藝術(shù)品交易商的青睞。當藝術(shù)品交易商保羅?紀堯姆(Paul Guillaume)在發(fā)現(xiàn)了蘇丁所謂“傳統(tǒng)”風格肖像作品背後的廣大市場後,當機立斷買下了很多作品。這也是為什麼蘇丁的很多畫作以私人收藏居多。畢竟在20世紀20年代,“老式傳統(tǒng)”的東西就是時髦。蘇丁毫不矯飾的象徵主義繪畫手法、與先鋒派截然不同的繪畫風格,正是當時藝術(shù)界各路人士所希望看到的東西。
在巴黎的各種博物館中經(jīng)常能看到蘇丁的作品。他是一位1913年從俄羅斯遷至巴黎,靠省吃儉用生活,直到1920年才逐漸出名的巴黎畫師。儘管蘇丁從那時起就被人們視為大師,但他在現(xiàn)代美術(shù)史上地位似乎有點模糊不清。無論如何,他在某些方面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可以説是一名藝術(shù)人文主義英雄。他的作品保留了早期繪畫大師諸如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時期作品內(nèi)涵深奧的特點。這一點填補了跨越倫勃朗(Rembrandt)到德國表現(xiàn)主義畫家弗蘭克?奧爾巴赫(Frank Auerbach)作品風格之間的空缺。
柴姆?蘇丁肖像作品,圖片:Art China
柴姆?蘇丁肖像作品,圖片:Art China
本次位於科陶德畫廊的蘇丁肖像作品展,展出了蘇丁描繪關於20世紀20年代法國餐館和酒店員工的肖像作品。這些作品猶如動聽的爵士樂一直回蕩在人們的腦海中,久久不能消去。然而儘管如此,本次展覽仍然沒有揭露出蘇丁作品背後的最終含義。正因為諸如衣衫為血液浸染的屠夫這樣的作品一樣,蘇丁賦予了這些角色以豐富的內(nèi)心活動,使得觀眾流連忘返。雖然館長聲稱蘇丁的這些肖像作品是個人主義的體現(xiàn)。但從蘇丁的作品內(nèi)容看來,蘇丁似乎對除了他自己情感世界以外的一切絲毫不敢興趣。毫無疑問,蘇丁就是一名錶現(xiàn)派畫家。他所畫的一切都是他內(nèi)心的寫照。畫作上的血肉之軀正是他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形式。
從他的作品看來,蘇丁偏好身著制服的男性。展覽中展出的女性形象多是身世不幸面容悽慘的。而他筆下的男性則是另一種形象。蘇丁以濃重鮮艷的顏色描繪男性,各種奇怪詭異的人體姿態(tài)與艷麗的服裝相互交融。在他的筆下,同一個紅頭髮的男子可以是穿著亮紅色的馬甲,也可以是身著寬大的圍裙。男子可能是驕傲地雙手叉腰,也可能是不安地把手臂垂在身體兩側(cè)。但無論如何,他形狀奇怪的鼻子始終是整個畫面的重點。收藏者常常認為這些男性的現(xiàn)實身份是侍從或是酒店經(jīng)理。但蘇丁本人並沒有給這些肖像畫命名,因此這些模特的真實身份和姓名也就無從得知了。
《小糕點師》(The Little Pastry Cook),約1927,柴姆?蘇丁,圖片:Christie's Images, London/Scala, Florence
那這些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是侍從嗎?的確是的,但蘇丁其實也在玩著圖像遊戲。不論是從文藝復興時期以黑色絲綢作為背景的貴族肖像畫,還是到現(xiàn)代英國畫家盧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所繪製的肖像作品。從古至今,對於制服的描繪一直是肖像畫法中一種強有力的表現(xiàn)手段。制服能將人們的視線集中在未被服裝遮蓋的那部分上面。比如説,如果肖像畫中的衣領收緊,人們就會轉(zhuǎn)而將視線放在人物的臉上。是胖是瘦,是醜是美也就這樣強調(diào)了出來。除此之外,制服還能讓人産生對衣服之下秘密一探究竟的慾望。本次展覽中最出名的展品之一《男侍者》(Bellboy,約1925)就有這樣的效果。在男侍者紅色的制服底下,是他骨瘦如柴的身軀。叉腰的雙臂和敞開的雙腿則展示了他掩藏在制服後不可小覷的力量。
掩藏在制服後不可小覷的力量:《男侍者》(Bellboy),柴姆?蘇丁,圖片:© Courtauld Gallery / Centre Georges Pompidou, Paris
柴姆?蘇丁本人其實並不對這些人的真實身份感興趣。如果他感興趣,那他在一開始就會記住他們的名字並給他的畫作命名。相反,蘇丁本人真正感興趣的是千變?nèi)f化的人類景況。蘇丁筆下柔軟而充滿血肉的人性就這樣透過色彩鮮艷、形式各異的制服噴涌了出來,在社會舞臺上留下了自己不可磨滅的痕跡。20世紀的兩場世界大戰(zhàn)將無數(shù)的肉體化為了塵土。蘇丁用著他的畫,無聲地訴説著艱難困苦之下所暴露出來的赤裸裸的人性。也正是這一點,使得柴姆?蘇丁的作品由單純受人追捧的時髦諷刺畫一下躍升成為時代和人性的見證。(文章來源:The Guardian;作者:Jonathan Jones;編譯/李琦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