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1日,洛杉磯附近的亨廷頓圖書館推出“六代翰墨流傳——翁氏珍藏書畫精品展”,這是一組世界上最偉大的私人收藏之一。展品包括翁同龢及家人搜藏的41件中國書畫精品。此次活動的主辦人是亨廷頓圖書館留芳園的首位顧問——翁同龢玄孫、91歲的華裔收藏家翁萬戈。
翁氏家族收藏的故事
這個藝術收藏的故事圍繞一個中國家庭翁家展開,貫穿了中國150年間動蕩的歷史。這個家庭最著名的成員當屬翁同龢,他是清代同治光緒兩朝帝師、狀元宰相,且兩入軍機,又身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是晚清政局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就像很多文官一樣,翁同龢酷愛藝術品,由他承接其父翁心存的收藏並逐步積聚而遂成大觀。
翁萬戈是翁同龢的第五代嫡孫,今年91歲,家住美國新罕布希爾州。他在郊區(qū)的住所幾十年來一直吸引著中國藝術的愛好者前去參觀。翁萬戈現(xiàn)已退休,一直製作有關中國歷史和文化教育的電影。他本人是一位收藏家、詩人、藝術家。他説他承襲了家族的藝術愛好和歷史意識。
“如果沒有歷史意識,怎麼會收藏這麼多年呢,歷史意識在六代人甚至歷時更長的收藏過程中是最重要的支柱。”
據(jù)翁萬戈介紹,由於翁同龢沒有子嗣,他的家藏均傳給他哥哥翁同爵過繼給他的兒子翁曾翰。在之後的傳承中,又有兩人因沒有子嗣,均從翁同龢另一個哥哥翁同書那一支的血脈裏,過繼給孩子來繼承。
翁萬戈回憶説,1918年他出生於上海,在天津接受小學及初中啟蒙教育。他剛被過繼並接手這筆家藏時才兩歲,什麼都不懂,“就跟天上掉餡餅似的”。
1938年,翁萬戈先生赴美國普渡大學留學,1940年獲機電工程碩士學位。但他並沒有從事自己所學的專業(yè),隨即入威思康辛大學美術系,改學油畫。此後一直從事繪畫、攝影及電影工作。
1948年秋天,為避戰(zhàn)火,翁萬戈和他的家人把家傳收藏打包,遠渡重洋。先從天津運到上海,再從上海運到紐約,在1949年初到了美國。
翁氏六代收集,守護和傳承的藏品,歷經朝代更疊,戰(zhàn)火洗禮,社會動蕩,遠涉重洋而絲毫未損,實屬萬幸。翁萬戈曾感慨地説:“我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為了我的人生。”一番話道盡了他對家藏畢生的守護,也是一個收藏世家的繼承人所背負的傳承使命。
展品以明清文人書畫為主
此次展覽上的41件展品都來自翁氏家族的收藏。以明清文人書畫作品為主,包括沈周、文徵明、項元汴、董其昌、項聖謨、陳洪綬、朱耷、清代“四王”、惲壽、華巖、金農等明清文人的書畫,翁同龢的墨寶、日記及少部分的文房四寶、玉印、古爵、如意等收藏品。其中年代比較久遠的藏品是南宋宮廷畫家梁楷以獨特筆法和風格繪成的工筆畫“道君像卷”。據(jù)翁萬戈介紹,梁楷作品存世較少,目前臺北故宮藏一件水墨畫,北京故宮也藏有其作品,但梁楷的工筆白描真跡,目前僅見這一件。。還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7世紀畫家王翚的一件16米長的畫軸,名為“萬里長江”。畫中富有想像力地描繪了中國這條著名大江從入海口至源頭綿延數(shù)千公里的沿途景色,氣象宏闊。翁萬戈説,先祖翁同龢1875年在居家附近文物市場尋獲此卷,愛不釋手,最後挪用原本存放購新宅的四百兩銀子購得此畫。
展品中還有這個家族收藏者翁同龢以及他的第5代嫡孫翁萬戈的畫作。其中很多展品將繪畫和書法結合在一起,並附有題詩。亨廷頓圖書館的李館長説,這是中國藝術的精華。“中國有高雅的瓷器,美艷的漆器,以及很多其他優(yōu)美的藝術,但是這些藝術不是最高等的藝術形式,高等藝術實際上被譽為三大極品,也就是繪畫、書法,以及詩詞。”
談及此次展覽,翁萬戈認為,此展的三個層麵包括展品的藝術之美,精品如何被收藏的歷史故事,以及私人收藏者願公開精品名畫與眾同樂的社會意義。
翁萬戈:收藏不跟錢發(fā)生關係
1985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辦翁氏藏書展覽,許多孤本秘籍突然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令學界震驚。2000年,翁萬戈將其家族收藏的80種,542冊宋元明清珍稀古籍善本書,通過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450萬美元的價格轉讓給上海圖書館。去年12月,翁氏家族六代家藏書畫首度歸國在北京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展出。
翁萬戈決心繼續(xù)收藏這些珍貴的文物。他説,其中很多藏品都是無價之寶,但它們更是一個文化遺産的組成部分,不是金錢的價值可以衡量的。
“我總是對人們説,別總問我這值多少錢。這對我來説是沒有意義的。只要我有足夠生活的錢,我不會考慮我的任何藏品跟錢發(fā)生任何關係。”
美國人開始對中國文化感興趣
翁萬戈的兒子雨果是這批收藏品的第七代傳人。他1952在紐約出生,在好萊塢做電影音響效果剪接。他説,他很驚訝地發(fā)現(xiàn)美國人對中國的東西開始感興趣。
“因為我小的時候,美國公眾對這些東西不像現(xiàn)在這樣感興趣,我甚至認為在中國,當時由於政治形勢的原因,這些傳統(tǒng)藝術品並不受到重視。而目前一系列環(huán)境的改變,中國在世界上的突出地位,發(fā)生變化的政治氛圍,都共同産生了作用。因此最終,這些藏品受到了更多的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