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指揮家來華演出已經司空見慣,
但是外國指揮家出任中國樂團藝術要職在很長時間裏只是設想。因此中國交響樂團邀請法國指揮家米歇爾·普拉松出任首席指揮的消息傳出後,業內産生不小反響。
雖然早在130多年前,中國第一支交響樂團工部局樂團便是全外國班底。但是受時局、樂團體制等限制,內地樂團聘請專屬國外指揮還是近年來的事情。
新中國成立後首位受聘樂團要職的是亨利·梅哲,他出任臺北愛樂管弦樂團奠基音樂總監長達25年之久,直到2002年逝世。隨後便是國際指揮大師艾杜·迪華特與香港管弦樂團自2005年始的有口皆碑的合作——迪華特將樂團調教至亞洲數一數二的樂團。
2008年1月,深圳交響樂團敢為人先,聘請柏林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克裏斯蒂安·愛華德出任音樂總監,開啟了內地一線樂團聘用洋指揮的先例。尼克·史密斯擔任音樂總監的北京國際節日合唱團、查爾斯·迪圖瓦擔任藝術顧問的上海交響樂團和克裏斯托弗·潘德烈茨基擔任首席客座指揮的中國愛樂樂團及廣州交響樂團,都是個中先鋒。如果把華裔指揮家計算在內,這一名單會大幅擴張。
聘用國際指揮家除了提升演奏水準外,最大的看點便是其國際資源(如音樂會邀約和其他客座樂團資源)能幫助推動中國本土音樂家及其作品在國際舞臺上的推廣。事實上普拉松已明確表示會根據與“國交”合作的進度,在法國引介中國作曲家作品。
此外,一位國外指揮家在國際舞臺指揮中國作品,會有很大的説服力和影響力。正如小澤徵爾在上世紀70年代借助波士頓交響樂團帶動了《二泉映月》和《草原小姐妹》的美國熱,尤金·奧曼迪指揮費城管弦樂團為鋼琴協奏曲《黃河》推波助瀾,國內樂團倘若能以聘請洋指揮為契機推廣本土作品和藝術家,兼修文化進口和輸出,想必能為我國文化大繁榮錦上添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