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歐洲一個奢侈品總裁來到中國,記者問他中國消費奢侈品的特點是什麼?他説我們買奢侈品大多還是停留在“為別人買”的階段,主要是買給人家看的,是有錢人花錢買身份、買符號的表現。
聯想到我們的藝術品收藏,説穿了不少人走的也是暴發戶炫富心理的路子,沒有更多更深的文化品位可言。很多拍賣行,包括經營者也是抓住了“買身份”和“買符號”的概念,愚弄那些暴發戶。“皇家收藏”多年來打的就是這套拳,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裏面的齷齪拙劣。但這套老拳確實能打到一些人的要害,輕鬆賺到大錢。為什麼?就是因為有些富哥們的錢實在太多,急於需要“皇家”這個符號來標榜自己,沾沾皇氣,裝點門面。反正只要是皇帝用的玩的都是好的,都是貴的,就差把皇帝的便盆搗騰出來了———“皇家收藏”説到底玩的就是這齣戲!
還有某些所謂的“中國當代藝術”,也是西方的麥道夫們給有些富哥們簽發的另一張身份證和移民紙,也是一貼假藥,是針對他們崇洋媚外、文化自卑,缺乏自己的文化身份等病癥而特別設計的藥方。這些低俗的所謂“當代藝術”,前幾年還特別紅火,那價格像坐火箭一樣往上直躥,投機者也滿場亂竄。如今後院起火,真相敗露,麥道夫們溜之大吉。富哥們心疼的倒不是錢,吃虧的是怎麼藥效過去得這麼快啊,黃粱一夢!
從“皇家收藏”到所謂的“當代藝術”,收藏市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這些都代替不了中華文明的主流。我們必須看清,它們美麗的偽裝下面亮出的其實都是迎合部分富哥們虛榮心理、直探他們腰包的陰暗招數。這種崇“皇”媚“怪”的風氣,尤其一些低俗、庸俗、媚俗作品的風行,不僅對那些歷史上為中國文化作出巨大貢獻的藝術家不公,也污染了當下的文化空氣,影響和誤導了大眾的審美。
我覺得其中根本的原因是我們某些新富階層,缺乏應有的文化品位和起碼的藝術修養,是文化營養供應不上,而導致文化上的貧血。在藝術這個圈中,他們可是真正的窮人,窮得只剩錢了。只可惜,文化和高雅用錢卻買不來。
最可悲的是我們的一些“藝術家”,他們不是站出來抵制低俗,反而去迎合一些庸俗的市場需求。真正的歌唱家是用好嗓子和真情實感來歌唱美好生活,有的歌手卻是在用嗓子炫耀嗓子;同樣,某些畫家從畫室躥上前臺,拿煙斗當道具、吟古詩充高深,裝腔作勢做演員,為自己平庸的作品做貌似高雅的宣傳和包裝,肆意炒作自己本就不值幾個錢的商品畫,幾十年來就幾個人物來回組合,“布袋和尚”或“鍾馗”等一種題材一種形式就能畫幾千張,一百張人物畫幾天時間就能完成,把幾百、幾千元批量生産的、流水線一樣自己複製自己的作品,挖空心思抬高到幾十萬、上百萬元的價格,獻媚並忽悠著有錢人,去迎合市場和他們的某些口味,這不是在畫人民幣嗎?這哪有藝術價值可言?哪有道德可言?他們這些行為和藝術創作根本沒有關係……就是這種藝術上的平庸之輩,有的竟然還“大紅大紫”。這些現象不得不讓我們去認真反思。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真正優秀的藝術家必定引領大眾的審美趨向,而不是去迎合市場。
也許,在許多關涉國計民生的大話題面前,收藏領域的一些不良現象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話題。但是,就是在這個小話題裏面,讓我們看到了背後的畸形和沉重。我們社會的價值觀、生活觀、消費觀、審美觀,包括收藏觀等,處處體現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文化修養。經濟發達了,我們為後代留下的財富不只是錢的積累,而應更多一些文明的進步,只有國民的精神素質和品行格調的提高,才是我們國家和個人的真正富裕。
收藏是人生的小話題,卻可以折射出人生的大智慧。